《解放军报》最近刊出一则引人注意的报道:某陆军旅的坦克指挥官孙永明在采访中表示,随着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列装,装甲战已经从传统的近距离炮战,正向“超视距”作战演进。言下之意很明确——上个月“九三”阅兵中亮相的100式坦克,已经不再是试验型号,而是开始进入实战部队服役。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显得焦虑:美军陆军首席技术官亚历克斯·米勒公开要求,M1E3坦克的预原型车必须在今年12月底前交付,“哪怕油漆还没干也得拉过来”。这种急切说明美军感到了压力。
那么,报道里所说的“超视距作战”到底靠什么实现?关键在于100式坦克与其配套的支援战车协同作战。支援战车后部配备了一架旋翼无人机,这种无人机能飞出几公里进行侦察,发现目标后通过车载数据链把目标坐标和情报实时回传给坦克。100式主战坦克虽然装的是105毫米主炮,看起来口径并不大,但它能发射炮射导弹,射程能超过10公里。也就是说,敌我双方不再是近距离交炮,而是可以在对方火力覆盖之外,用导弹先制——传统在两公里内互轰的时代正在被打破。
展开剩余77%支援战车的功能远不止空中侦察。公开资料和采访显示,它还能操控地面无人侦察车与无人战车。那些无人战车可以搭载如“红箭-12”之类的反坦克导弹,射程也能超过四公里。实战战术大致是:支援战车放飞无人机从空中侦察、无人战车在地面前出探路并充当护卫,100式则隐蔽在后方作为火力平台。一旦发现目标,既可以用坦克的炮射导弹远程击毁,也可以指挥无人战车前去近距消灭。整个过程里,载员坦克尽量不暴露位置,损伤风险明显降低。
反观美军的M1系列,存在的老问题也被放大。现役的M1A2 SEPv3重量接近78吨,比二战的虎式重约20吨,运输和机动都成了难题。为此,M1E3的设计目标之一是把重量降到约60吨,直接削减约18吨。即便如此,它仍比大约40吨的100式笨重不少。动力方面,M1E3计划弃用燃气轮机,改装卡特彼勒柴油混合动力,官方称节油可达40%(这是理论值,尚待验证)。而100式坦克与其支援战车已采用全新的柴电混动系统,既省油又更安静,官兵评价良好。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自动装弹机的引入。美军长期保留人工装填的传统,部分原因是自动装弹机存在故障风险且一旦弹舱被击中连环爆炸的危险会更大。但为了减重、缩小炮塔、把乘员从4人减到3人,自动装弹机成了不得不采用的方案——这也意味着坦克乘员编制和技术选择的历史性调整。
主动防护系统(APS)也是焦点。美军为部分坦克装备了以色列产的拦截系统,能用动能弹拦截来袭的反坦克导弹与火箭弹,实战表现不错。但该系统对付低空、小型无人机(尤其是FPV自杀无人机)效果有限。乌克兰战场已经暴露出大量自杀式无人机从上方攻击坦克的威胁。相比之下,100式从一开始就在设计上考虑了无人机威胁,其车顶装有多组小型雷达与光电传感器,专门用于探测低空来袭的小型无人机,并配备拦截弹或干扰装置来应对,显得更贴合现代战场的需要。
通用动力公司在展示中提出了名为PERCH的发射系统,能从坦克发射某些巡飞弹,体现了美军在把无人作战平台与坦克整合上的尝试。但与中国那套从设计阶段就将“侦察—指挥—打击”一体化考虑的体系相比,PERCH看起来更像是对现有坦克的功能补丁,而非整体设计思路下的产物。中国那边的配套体系包括无人机、数据链、巡飞弹、炮射导弹和无人战车,形成了较完整的一体化方案。
时间上也显示中国在某些方面抢占了先机。《解放军报》使用“列装”一词,表明100式已经交付军队并进入服役阶段,而不是仍停留在试验或科研阶段。美国方面即便再快,也只是年底交付预原型车,然后还要经过试验与修改,迈向服役还有一段路。
总体来看,这些变化反映的不是单纯的装备进化,而是作战理念的转变:从靠装甲近距离对抗,转向利用无人系统、数据链和远程精确打击实现超视距作战。这也解释了五角大楼为何急促调整M1计划、并对未来高速变化的战场环境感到紧迫。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